浅谈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心理
在教师的素质修养中,教师心理健康的状况,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,影响学生的身心成长。可以说,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。那么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程度有多大,影响的具体内容究竟有那些方面,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影响,在经过调查与研究后,我仅从如下几方面作一些浅谈:
一、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
1、在很久以前,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就曾提出了著名的“心理场论”,这种理论认为,任何群体内部都存在着一种“心理场”。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这个“场”中,教师是法定的、被学生及家长共同认可的教育者、监护人和行为的管理者,他占据着主动、支配的地位。这种特殊地位,使得教师很容易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教育对象。科学研究发现,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成正比: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教师,他们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高;心理有某种障碍的教师,他们的学生产生心理障碍比率也较高。
2、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比家长更长时间的“有效接触”。
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每天达7-8小时,甚至10个小时,而父母虽然每天与孩子在一起10余小时,但其中睡眠时间占多半。教师与学生“有效接触”的时间远远多于家长,使其更容易用自己的情感、意志、行为去熏陶和影响学生。
3、学生的心理发育尚不完善,极容易从教师方面受到暗示和影响。
青少年学生由于认知能力有限,很容易把教师的一切视为自己效仿的榜样。许多学生在家不听父母的话,时常与父母“顶嘴”,但却在老师面前表现出较多的顺从。教师的一言一行,比父母对子女有着更深刻的影响。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,比如,高强度的工作、升学压力与自身地位引起的高度精神紧张、左右彷徨而难以选择的行事态度等,这些苦闷长期压抑在教师里,不得发泄,时间一长,必然产生心理问题。这就必然会污染整个教育环境,会使学生深受教师不良情绪之害,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严重的损害。
二、教师对学生心理影响的主要方面
1、人格方面的影响
如果一个教师性格过分内向、孤僻,或由于工作负担过重及在工作中不断出现挫折而深感自卑,工作因此而缺乏热情,那么他的学生生动活泼的天性就难免受到限制,社交欲望也会受到压抑。相反,一个教师不顾自己的社会角色,过分地张狂、虚荣和浮躁,那么,处在人格未定型阶段的青少年学生也难免受其影响,最后形成某种虚荣、浮躁等病态的人格。
2、情绪方面的影响
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研究了72位教师与其1000名学生的相互关系后做出结论:“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很容易扰动其学生的情绪;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,也会使其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。”尤其让人感到忧虑的是,一些心理不健康、情绪不稳定的教师,由于受到一些不愉快事情的刺激,做事比较冲动,很容易把不良情绪发泄到学生身上,如有一些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,而学生受到教师的虐待与攻击之后,极易变得暴躁、好斗,进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,严重的还会产生心理疾病或采取离家出走、自杀等极端行为。
此外,教师的精神是振作还是沮丧;生活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;为人是热诚还是虚伪;兴趣是广泛还是狭窄;脾气是急躁还是稳健;意志是坚定果断还是怯懦犹豫;生活习惯是勤勉还是懒散,这些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发展与习惯的养成。
三、教师心理健康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两种方式
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,主要是通过下面两种方式来实现的:
1、无意识的方式
教师是学生最经常、最直接、最具权威性的榜样。教师的一言一行、一举一动是他们不自觉地模仿对象。那些心理不健康的教师或终日忧郁、悲观消极;或性格暴躁,动辄发火;或虚荣文饰、弄虚作假;或紧张焦虑、惶惶不安,这些不良心态或行为都会被学生看在眼里,在潜意识中留下深刻的甚至终生难以磨灭的记忆,常言说“身教胜于言教”,道理正在于此。当他们面对类似的刺激情境时,很容易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。
2、有意识的方式
在教师对学生的各种影响中,大部分是通过有意识的方式实现的。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态度是充满爱心、耐心、信心,还是充满仇恨、嫉妒与怀疑;在教育方式上是民主、宽容、理解,还是专制、苛刻、挑剔,会影响到学生的自尊心、自信心、自强心、同情心的发展。并且,教师的敬业精神、竞争精神、及交际能力、抗挫折能力等等,都会以有声的或无声的言语去直接影响学生。
四、作为教育工作者,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。
1、要给教师减负。教师的心理压力负担过重,容易产生偏激。让教师保持相对平和的心态,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个性有创造性地去工作。
2、要调整教师的心态,放弃传统的师道尊严。
3、要鼓励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热心、信心、恒心,不断加强品德修养,增强善于自我调节的能力。
在学生的心目中,教师就是他们效法的榜样,教师的要求就代表着学校的要求、社会的要求,为此,最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可。教师的心理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具有很大的权威性,如果我们不注重作为教师的自己的心理健康,那么,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根本无从谈起。
|